字体
关灯
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
    第189章 山寺烂漫 (第1/2页)

    从地铁出来,站在车站旁等待公交,是去八大处呢?还是去门头沟的山上嘛,心里是犹豫的,古人是讲究文化的,无论是开天辟地还是建城立邦,首先都要立寺庙,千年的古寺在门头沟有好几座,历经战乱而屹立不倒,至少不像八大处的招仙塔毁于八国联军的炮火中,

    义和团的成色和李自成的农民军几乎都是一个成色的,心里既没有孔孟之道,也没有黎民苍生,有的只是投机而已,刀枪不入那是自欺欺人的把戏,也无怪乎苍生不明白商君书的真实含义,苍生早已在闭关锁国,历朝历代的愚民政策之下变得麻木不仁,什么家于什么家国,民以食为天,要让苍生几乎食不果腹,衣不遮体的状况下,谈什么家国?那真是笑话,苍生心里只有恨,闯王的农民军和义和团一进了城,这花花世界让他们都是乐不思蜀,干脆继续为非作歹!

    苍生真是失望啊,这帮家伙比过去的更坏,都成了带路党,层高墙厚没关系,拿出自家的梯子苍生骨子里没有什么家国的概念,心里有的只是恨极,其已久的恨,只想着改朝换代,因为只有毁灭过去的一切才有希望,所以甲午海战虽说都是铁甲舰丁汝昌,丁世仓虽说勇猛殉国,可是照样得到的是侮辱,英雄反而被侮辱,历史真错怪了甲午海战的勇士们,清政府上面儿犹犹豫豫,屡错战机,即使老佛爷不修颐和园,失败也是无法避免的,这是无法扭转的败局。

    门头沟以前的门头沟,不像现在有开山凿路,愚公移山,无论是五岳还是喜马拉雅之高原,雄山峻岭都能四通八达,这也是为什么千年古刹能历经战乱屹立不倒的原因,南朝四百八十寺,到现在几乎剩不多了,也跟北京城里的护国寺,公主坟儿各种道观古刹只留其名,恒久存在,又开始谈论日本的京都,要是北京能像日本的京都多好,可是北京城太需要新气象了,过去的需要改变,其实没有对与错,伟大的故宫反而成了北京城的文化象征,紫禁城的文化历史的沉淀于此,朱红色紫禁城围墙下的筒子河,独显那份历史的荣光,世界上再也没有比紫禁城更伟大的了

    似乎只有门头沟的千年古寺里,北京的过去,现在未来独存于太行山上的龙脉里,妙峰山上朱棣曾经在那里指点江山,太庙里的松柏明成祖手植的古树依旧苍雄浑厚,对于门头沟过去只熟悉于山中的村村落落,那是机缘,就好比在北京城里生活十几年,不知道北京的伟大一样,读懂一个人需要5年,而读懂一座城市需要一辈子的修行历练,即使春秋战国的燕太子丹的时代,荆轲代表了燕山的侠客精神,侠义的精神,伟大的士的精神依,旧存在于北京的山山水水中,北京的精神是无法征服的,如果如同雄伟的太行山脉是中国的脊梁,说到山没去过昆仑是挺遗憾的,可至少五台山太行山脉也去过无数次的,感性的直觉理解,太行山拥有长白山脉没有的人文精神,中国的神话源于昆仑和神话的存在,同样在太行山上说来也挺怪怪的,只要进入太行山群山峻岭中,似乎心中的一切烦恼都随着眼前的山峦雄峰,如同释迦牟尼,佛陀,弥勒在世,太行山拥有解脱的智慧,城市里是熙熙攘攘,皆为利往,皆为利来,留恋于孔孟之道,正如建在四书五经上的紫禁城呀!秦出函谷关,苏秦最终败于张仪的纵横之道,非苏秦不能于张仪,而是分分合合的历史必然趋势,张仪胜在大一统的趋势,苏秦输在天下的大势

    自燕王在此耕耘,王子守国门的历史之后,北京成为了乾坤龙兴之地,像读本书,热热闹闹的市景描写的,那不一定是书的题旨,而书的肉,书的骨。在于慕田峪长城,在于北京的山山山水水,在于北京的险峻群山之中,山是北京这本书的骨,王侯将相都是聚于紫禁城的什刹海,可是满清的皇帝们倒是把墨宝题跋满了太行山上的古刹之中,也是《易经》的静极思动,皇帝坐在龙椅上久了,会得到西山古刹,明心见性不可,清朝的皇帝们热衷于抹杀掉明朝皇帝们的烙印,真是因果循环,生生不息,北京城里的胡同深巷,遗老遗少有闲心的不少,他们会讲故事,都是清朝的故事,可是历史的真实,却独存于山上的清风古刹中,历代高僧大德,于深山峻岭中修行求法,现代人过于自信,自信到只相信科学,其他的都是迷信,那科学其实也是迷信,凡是人类创造的理论,无论是科学的还是人文的,还是宗教的都通通归类于迷信,对一切都是怀疑的,既是进步也是落后。

    人类最大的缺点就是健忘,忘掉根本的东西,现在才发现什么都不相信,那才是最可怕的墨翟之流,什么都否定掉,什么都认为是阻碍前进的阻碍,跟印度人忘掉梵语之后,灭掉佛教之后,又有什么差别呢?现在人多可怕,除了房子,车子之外,似乎其他的一切都是多余的啦,于是走了极端,非得在山里建修心养性的宅院,美其名曰那叫陶渊明式隐士生活,采菊东篱下,悠然见南山,可竹林七贤士的精神,士的精神根本就不明白,其实要说士的精神,只有史记中的历史描述过,要最准确无误,除了司马迁之外,都是受了污染的盗栀之徒

    鲁智深算士,林冲不算,武松也不算,曹操也算是,但曹操太过于伟大,所以曹植更算士的代表,明亡之后,士的精神就死了,这是中华文化的悲哀,至少方孝孺也士的伟大精神,士的为己而死,史可法,文天祥都是士的最后挣扎,张笙自知不是士,可是这山里的佛法和道让他明白永的存在。佛陀的法存在于这雄山峻岭里,还有得道高僧的塔。一代又一代高层的塔,有日本和尚求法中国的塔。姚广孝神一样的存在,反而成了日本高僧的知己,少师常常在龙潭旁静室中修行,在呼风唤雨的历史长河中,竟然左右了北京城的历史地位。正如守护北京城的千年古刹,又有多少高德高僧参与了北京城的历史?更变呢?

    天公不作美,天空变得阴暗,这是要下雨的预兆,春雨是美妙的,绵绵细雨之中反而是一种心灵的修行。好雨知时节,当春乃发生。听到出租车司机讲他对门头沟的了解才发现,北京历史最好的传承者既不是历史学家,也不是文人墨客,而是接地气的出租车司机,讲到门头沟的千年古镇,只有一条险壑谷道可以通过驻守长城的边民,又讲到投名状就是在那里拍摄的,张笙最好讲投名状的出处源于《水浒传》里的杨志入伙梁山泊,非得像响马一样杀人不可,门头沟的故事要讲也讲不完,这才是真实的历史,在山中的公路上蜿蜒行驶,雨下的更大了,以前有一辆公交专门山寺门口一停,也不知道什么原因,现在这辆公交似乎只有早晚两班车,到寺的在门口,司机问用不用等?张笙心想也不知道要游逛多久,只好拒绝,在深山中游玩,最怕牵挂,那就失去了自由自在的逍遥了,但凡千年古寺,都是风水极佳之处,都生有千年古树,奇花异草尽是满园关不住,古刹东西走向进入山门,首先见到的就是乐呵呵的大肚弥勒菩萨,弥勒是未来的救世主,是不是未来人类的?嗯 心胸一定狭隘窄小,所以非得弥勒才能牵引入佛国。拜完弥勒,拜韦陀是佛法的大护法,自然也得拜韦陀,大殿前的香火缭绕缕缕青烟,绵绵细雨也无法浇灭青铜香炉的升天的佛法,僧人们正在为逝人超度,慈悲的声音,如钟洪亮引导亡灵,能摆脱地狱之苦直渡佛国,因为高僧们在做法事,所以只好驻足一拜,真是为何而来呢?竟然心中只想到要燃一包发财香,看来佛法在张笙的心里是万能的神咒,可能佛陀没有想到,法传到末世众生竟用佛法来祭祀发财的,心中有佛才灵验,太上感应,进入寺院里的众生绝大多数都为发财而来的,佛陀是伟大的,要发财就能发财呗!

    雨!绵绵细雨恰到好处,几乎不怕雨会淋湿衣服,山上山下一片云雾朦胧,从大殿旁侧的路前行,到处都是开满粉白色的丁香,原来此山寺中的丁香那是一绝,有几几千株,是有几千株明朝的,清朝的都有,寺里的古树,花草异木都是有灵气的,非仙即佛,生活在佛法的普渡之中,万物皆有灵性,在山寺中的万物皆有灵性,那是一定的,不可妄自菲薄,那是莫大的罪过,驻足花下的树丛里,抬头尽览芳菲妙姿,如同进入仙子堆里,浮想翩翩,没走几步牡丹院推开圆形朱门信步进入庭院,进入庭院有太湖石堆秀,方知此地一定是皇家专用 ,现今却有幸一游,牡丹庭院内一侧悬崖峭壁上长着突兀松柏如孔雀展屏,依山而建的牡丹亭,园林中的皇冠,古色幽香茶室,书斋,琉璃房舍紧邻相伴,牡丹花盛开在春天里的牡丹,如同点睛之笔,妙笔生花,绵绵细雨浸润的牡丹花,尽显雍容华贵的娇艳,牡丹是极其挑剔的,喜阴凉,不得机缘绝对不开,才有武则天一怒,才有洛阳牡丹甲天下,醇王府里的牡丹,景山公园里的牡丹,还有恭王府里的牡丹,都没有牡丹院里的牡丹那股仙风神韵,牡丹同山寺里的如龙如凤,飞龙在天,展翅翱翔姿态相呼应,活灵活现,在雨中漫步,神游其中,鸟雀鸣幽,洛神飞舞其间,不知天地之间,还是仙境瑶池沉迷于牡丹花丛之中,独享花魁芳妙体态之美,不知是禅是道,相忘于花草,山石,古树之中,才知真有仙境之地,非凡尘浮物可参之地也,神情恍惚,半梦半醒之中,似乎梦中似曾相识之地,原来一切都有啊!天机,命运在历历之数中,她们是不是牡丹转世呢?再生之源,历练红尘噗噗,真是希望芳魂重归仙境,不要堕入迷尘凡土之中,如梦方醒,不想过于纠缠,哪会如此神仙妙土之地,没有品茗之心,茶道渺渺,是茶为山中茶树精华历练,陆羽在世之仙风道骨,进寺求佛,需要淡泊心性,最好不要有春梦滥情之意,飘渺大士,青衣女子独坐青瓷花岛之椅之上,关雎之情昂立春浓姿态,真是乾坤颠倒,到此处圣境之地,都是妙妙大士神态端淑女子,才明当世男儿尽是重色轻情之徒,没有莲花爱莲之情,牡丹院书房之中唐卡佛陀,如轮如幻,栩栩如生,法华妙莲,金刚楞严,多读多看佛法经传,书写敬礼,佛藏,都是前世有缘,今世方有此机缘,有道高僧有处下之虚,没有机缘,非不现身说法,从四维上下的千佛,万佛中步入书香之地,书架上的华严可惜没有达摩面壁九年之精进,既没有忍辱也无求法之虔诚之心,只好心中阿弥陀佛,出了牡丹亭,拾阶而上,想领略书中大纲题旨后,才熟读其章节字词,丁香的花瓣铺满石阶,不忍踩踏,芳魂未散,都凌凌荡荡溺水之中,希望阿弥陀佛加持之后,芳魂早日归入仙境花司,也许因为阴雨之故,有的大殿门紧闭,略感遗憾与殿中菩萨无缘


    (本章未完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)

记住手机版网址:m.koudaixs.com
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