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302章 【得了便宜还卖乖】 (第1/2页)
第302章 【得了便宜还卖乖】
又是一年的春天(1963)。
长江实业迎来两件喜事,第一件喜事是‘美的大厦’开业,这幢大厦每年可以为长江实业获得500多万港币的纯租金收益;第二件喜事是‘国际大厦’开工,预计1966年竣工,这幢大厦和美的大厦的楼层一样,建筑楼面面积差不多(32万平方尺)。
香港地产越加旺盛,年初政府进行了公示,港府在去年官地拍卖的收益是2.56亿港币,创造出历史记录。而今年,港府继续热衷拍卖官地,获得政府高收入。
办公室里,林志超靠在沙发上,心里在盘算着——政府热衷拍卖官地,但长江实业今年仅拿下一幅半山豪宅地皮,便停止了采购;每场拍卖会虽然也会派人去,但更多的是掩人耳目的。
按照林志超的规划,发展地产至1965年,长江实业手中预计有120多万平方尺。在1965年~1967年的这三年时间,最多开发一处半山豪宅地皮,用作出租用途;其它地皮,都不做开发。
长江实业目前拥有三幢高级住宅大厦,都是在用作出租,而且都位于铜锣湾;分别是铜锣湾的华登大厦(大丸百货)、新天地大厦、铜锣湾半山大厦。
这些高级大厦若是出售,一个单元就需要10~20万港币,铜锣湾半山大厦最贵,每一个单元差不多都是20万港币。
长江实业拥有大量的收租物业,小到一幢临街住宅大厦的一层铺面,大到高级写字楼、购物中心;庞杂的收租物业,也让长江实业拥有一个部门——商业地产部。
仿佛是一种执念,林志超对地产有种特殊的爱好,对收租物业更是兴致很大。
胡兆炽好奇的问道:“总投资不菲吧?”
林云初讲道:“生意是还不错,但和预计的有些偏差,当初你说餐饮不好做,我是认可的。事实就是如此,志浩见别人生意好,便想着学习别人,岂知别人是这个行业的老行尊,哪是他一个新人可以学得来的。”
不用林志超解释,大家也知道,毕竟三亿的资金,林志超未必真能拿出来。首先,虽然他是船王,但做航运贷款是最多了,只有借钱的份;其次,长江实业虽然每年销售不少住宅,但钱都拿去砸商业项目了;最后,长江工业集团赚不赚钱,大家也没有数。
包括包宇刚也是如此,两人一直有交际,包宇刚对于当年林志超出售给他一艘船,并送上一份两年合约,表示非常感激。
说实话,若不是林云初顶着林志超二叔的头衔,搞不好都要被别人针对。
最后,林志超讲道:“高档餐饮不是那么好做的,今年中环的文华酒店、希尔顿酒店都要开业,他们会对港岛这边的高档餐厅,进行一个打击。”
林志超吃着口中的鲍鱼,说不上非常美味,就是觉得特色一般。
当初的永业八人,如今其中三人看不惯另外五人总是搞自己的生意,将公司事务丢给三人,而‘不劳而获’;于是乎,这三个勤奋的人决定单干,毕竟羽翼渐丰,不再需要人多壮胆。
林志超点点头,长江实业投资餐饮集团,就好比前世的怡和洋行投资‘美心集团’,是在为多元化考虑。
林志浩今年才二十七岁,读的不是什么好大学,而是伦敦的一般大学,是拿钱上的;大学毕业后,跟着他父亲做了两年工厂管理,也算是兢兢业业的一个人。
沈腾飞是前面那家店的大堂经理,还懂一些厨艺,正是因为如此,这个家高档餐厅就是个‘山寨’;绝大多数的菜品,和别人重合,沈腾飞连别人的厨子都挖了几个。
林云初再怎么也是他亲二叔,若是被人知道他在亲叔叔面前耍大牌,那是要被人背后议论的。
李兆基也上前说道:“林生,欢迎欢迎!大干一场算不上了,我们三人都是小打小闹,哪有你的风范!”
殊不知,提前四年时间完成这个项目,差点导致没有银行敢贷款。直到林志超签署担保书,这些银行才觉得这笔贷款没有问题,包括汇丰银行都要求林志超做担保。
“爸,做生意不能轻易放弃的,我们目前生意虽然不能大赚,但也算有利润。这对于一个刚入行的生意来讲,是个很好的开头。”恰逢林志浩进来,随即反驳道。
李家成感谢自己的地方,无外乎就是塑胶花是长江塑胶发明的,而他是靠塑胶花真正发家的;再加上当年的官地拍卖会上,他知道是林志超放他一马,又让保利家族替他修建工业大厦,收费还打了折扣的。
林云初说道:“我也是这样想的,不得罪人最好,再怎么说,这个饭店能开起来,他有很大的功劳。”
新鸿基注册资金500万港币,每人投资100万港币,但郭德胜占股40%,另外两人各占30%;为什么出资一样的钱,占股却不一样呢?
林志浩只能说道:“他要走就走,反正现在我各方面都熟悉了,看得过来!”
“香港人现在富有了,讲究吃得好!这个鲍鱼若是烧得好,就可以成为招牌菜。志浩,你可以专门进口鲍鱼,来研究烧法,做出创新来,做出招牌来。不要怕浪费,大钱都出去了,就算花个10万港币来研究,也无妨!特别是干鲍,一定是将来香港人最喜欢吃的。”
“恭喜恭喜,你们三人独立出来,看来是打算大干一场!”林志超笑着对门口迎接的新鸿基三剑客,讲道。
如今看来,林志超简直是得了便宜还卖乖。
他是顺德的老前辈,和林志超关系不错,大儿子胡宝星还是林志超‘养’的顾问律师。
回去的路上,林志超对于自己的装‘穷人’很是怡然自得,他既和大亨、洋行大佬相处交流,也和华人小老板交往,在香港绝对算得上人脉通天的存在。
新鸿基之所以能快速发展起来,在于三个创始人都是拼命三郎,讲究货如轮转,把盖房子当成开工厂;比如在前世的1965~1967年,新鸿基依旧修建了20多幢大厦,然后低价卖出去,因为地皮是一点买下的,买下就立马开发,然后进行销售;所以就算地产低谷,赚不到大钱,也有一些小钱可以赚。
林志超点点头,说道:“若是你把这家饭店盘活了,生意搞起来了,我就和你合伙,搞个餐饮集团出来.将来有我们长江实业做后盾,好的店铺都会照顾这个餐饮集团的,我也会指点你做生意。”
“林生”
故,包宇刚还曾经特意送给林志超一幅古董中堂卷轴画。
不一会,林志超带着人步行来到德辅道71号的美的大厦十二层,新鸿基选择租赁其中一个千尺写字楼单元,作为办公的地方。
而这一世,林志超却是实实在在提拔给他们!
否则,一个小小的十人公司,开业岂能来这样一尊大神。
当年林志超坚决送三的堂弟堂妹读书,就是不希望他们成为二世祖,事实上,接受好的教育,还是很管用的。
前世的美心餐饮,便是在今年倒闭的,也是因为这两个酒店的打击。直到1966年,美心在海运大厦开设咖啡厅加西饼(面包)的模式,生意一举而红,两年之内开设20家咖啡厅。凭借这个坐起来的品牌,再加上在七十年代初引入怡和作为股东50%,以后凭借怡和的资金支持、置地公司的地产便利,七十年代迅速的发展壮大。
还是林志超讲道:“怎么给二叔说话呢!当年二叔也帮我干了那么多年,没有付出,哪里来的回报。”
林云初没有说话,儿子说得也有道理,现在都已经上了贼船,那里还逃得过。大不了,就硬亏几十万,他们这一房好歹也是年入一百多万的,几十万还是亏得起。
林志超说道:“总投资大概是三亿,港府给的40年收费权。当然了,包括希慎、汇丰足足有五六个股东,而且70%的投资采用银行贷款,否则我那里投资得起。”
“超哥”
林云初一时间竟然无法反驳儿子,反而面子挂不住。
“好,我知道了!”林志超随即起身,朝着门外走去。
林云初讲道:“志超你说的很有道理,这个沈腾飞当初吹得很厉害,
(本章未完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)
记住手机版网址:m.koudaixs.com
第302章 【得了便宜还卖乖】
又是一年的春天(1963)。
长江实业迎来两件喜事,第一件喜事是‘美的大厦’开业,这幢大厦每年可以为长江实业获得500多万港币的纯租金收益;第二件喜事是‘国际大厦’开工,预计1966年竣工,这幢大厦和美的大厦的楼层一样,建筑楼面面积差不多(32万平方尺)。
香港地产越加旺盛,年初政府进行了公示,港府在去年官地拍卖的收益是2.56亿港币,创造出历史记录。而今年,港府继续热衷拍卖官地,获得政府高收入。
办公室里,林志超靠在沙发上,心里在盘算着——政府热衷拍卖官地,但长江实业今年仅拿下一幅半山豪宅地皮,便停止了采购;每场拍卖会虽然也会派人去,但更多的是掩人耳目的。
按照林志超的规划,发展地产至1965年,长江实业手中预计有120多万平方尺。在1965年~1967年的这三年时间,最多开发一处半山豪宅地皮,用作出租用途;其它地皮,都不做开发。
长江实业目前拥有三幢高级住宅大厦,都是在用作出租,而且都位于铜锣湾;分别是铜锣湾的华登大厦(大丸百货)、新天地大厦、铜锣湾半山大厦。
这些高级大厦若是出售,一个单元就需要10~20万港币,铜锣湾半山大厦最贵,每一个单元差不多都是20万港币。
长江实业拥有大量的收租物业,小到一幢临街住宅大厦的一层铺面,大到高级写字楼、购物中心;庞杂的收租物业,也让长江实业拥有一个部门——商业地产部。
仿佛是一种执念,林志超对地产有种特殊的爱好,对收租物业更是兴致很大。
胡兆炽好奇的问道:“总投资不菲吧?”
林云初讲道:“生意是还不错,但和预计的有些偏差,当初你说餐饮不好做,我是认可的。事实就是如此,志浩见别人生意好,便想着学习别人,岂知别人是这个行业的老行尊,哪是他一个新人可以学得来的。”
不用林志超解释,大家也知道,毕竟三亿的资金,林志超未必真能拿出来。首先,虽然他是船王,但做航运贷款是最多了,只有借钱的份;其次,长江实业虽然每年销售不少住宅,但钱都拿去砸商业项目了;最后,长江工业集团赚不赚钱,大家也没有数。
包括包宇刚也是如此,两人一直有交际,包宇刚对于当年林志超出售给他一艘船,并送上一份两年合约,表示非常感激。
说实话,若不是林云初顶着林志超二叔的头衔,搞不好都要被别人针对。
最后,林志超讲道:“高档餐饮不是那么好做的,今年中环的文华酒店、希尔顿酒店都要开业,他们会对港岛这边的高档餐厅,进行一个打击。”
林志超吃着口中的鲍鱼,说不上非常美味,就是觉得特色一般。
当初的永业八人,如今其中三人看不惯另外五人总是搞自己的生意,将公司事务丢给三人,而‘不劳而获’;于是乎,这三个勤奋的人决定单干,毕竟羽翼渐丰,不再需要人多壮胆。
林志超点点头,长江实业投资餐饮集团,就好比前世的怡和洋行投资‘美心集团’,是在为多元化考虑。
林志浩今年才二十七岁,读的不是什么好大学,而是伦敦的一般大学,是拿钱上的;大学毕业后,跟着他父亲做了两年工厂管理,也算是兢兢业业的一个人。
沈腾飞是前面那家店的大堂经理,还懂一些厨艺,正是因为如此,这个家高档餐厅就是个‘山寨’;绝大多数的菜品,和别人重合,沈腾飞连别人的厨子都挖了几个。
林云初再怎么也是他亲二叔,若是被人知道他在亲叔叔面前耍大牌,那是要被人背后议论的。
李兆基也上前说道:“林生,欢迎欢迎!大干一场算不上了,我们三人都是小打小闹,哪有你的风范!”
殊不知,提前四年时间完成这个项目,差点导致没有银行敢贷款。直到林志超签署担保书,这些银行才觉得这笔贷款没有问题,包括汇丰银行都要求林志超做担保。
“爸,做生意不能轻易放弃的,我们目前生意虽然不能大赚,但也算有利润。这对于一个刚入行的生意来讲,是个很好的开头。”恰逢林志浩进来,随即反驳道。
李家成感谢自己的地方,无外乎就是塑胶花是长江塑胶发明的,而他是靠塑胶花真正发家的;再加上当年的官地拍卖会上,他知道是林志超放他一马,又让保利家族替他修建工业大厦,收费还打了折扣的。
林云初说道:“我也是这样想的,不得罪人最好,再怎么说,这个饭店能开起来,他有很大的功劳。”
新鸿基注册资金500万港币,每人投资100万港币,但郭德胜占股40%,另外两人各占30%;为什么出资一样的钱,占股却不一样呢?
林志浩只能说道:“他要走就走,反正现在我各方面都熟悉了,看得过来!”
“香港人现在富有了,讲究吃得好!这个鲍鱼若是烧得好,就可以成为招牌菜。志浩,你可以专门进口鲍鱼,来研究烧法,做出创新来,做出招牌来。不要怕浪费,大钱都出去了,就算花个10万港币来研究,也无妨!特别是干鲍,一定是将来香港人最喜欢吃的。”
“恭喜恭喜,你们三人独立出来,看来是打算大干一场!”林志超笑着对门口迎接的新鸿基三剑客,讲道。
如今看来,林志超简直是得了便宜还卖乖。
他是顺德的老前辈,和林志超关系不错,大儿子胡宝星还是林志超‘养’的顾问律师。
回去的路上,林志超对于自己的装‘穷人’很是怡然自得,他既和大亨、洋行大佬相处交流,也和华人小老板交往,在香港绝对算得上人脉通天的存在。
新鸿基之所以能快速发展起来,在于三个创始人都是拼命三郎,讲究货如轮转,把盖房子当成开工厂;比如在前世的1965~1967年,新鸿基依旧修建了20多幢大厦,然后低价卖出去,因为地皮是一点买下的,买下就立马开发,然后进行销售;所以就算地产低谷,赚不到大钱,也有一些小钱可以赚。
林志超点点头,说道:“若是你把这家饭店盘活了,生意搞起来了,我就和你合伙,搞个餐饮集团出来.将来有我们长江实业做后盾,好的店铺都会照顾这个餐饮集团的,我也会指点你做生意。”
“林生”
故,包宇刚还曾经特意送给林志超一幅古董中堂卷轴画。
不一会,林志超带着人步行来到德辅道71号的美的大厦十二层,新鸿基选择租赁其中一个千尺写字楼单元,作为办公的地方。
而这一世,林志超却是实实在在提拔给他们!
否则,一个小小的十人公司,开业岂能来这样一尊大神。
当年林志超坚决送三的堂弟堂妹读书,就是不希望他们成为二世祖,事实上,接受好的教育,还是很管用的。
前世的美心餐饮,便是在今年倒闭的,也是因为这两个酒店的打击。直到1966年,美心在海运大厦开设咖啡厅加西饼(面包)的模式,生意一举而红,两年之内开设20家咖啡厅。凭借这个坐起来的品牌,再加上在七十年代初引入怡和作为股东50%,以后凭借怡和的资金支持、置地公司的地产便利,七十年代迅速的发展壮大。
还是林志超讲道:“怎么给二叔说话呢!当年二叔也帮我干了那么多年,没有付出,哪里来的回报。”
林云初没有说话,儿子说得也有道理,现在都已经上了贼船,那里还逃得过。大不了,就硬亏几十万,他们这一房好歹也是年入一百多万的,几十万还是亏得起。
林志超说道:“总投资大概是三亿,港府给的40年收费权。当然了,包括希慎、汇丰足足有五六个股东,而且70%的投资采用银行贷款,否则我那里投资得起。”
“超哥”
林云初一时间竟然无法反驳儿子,反而面子挂不住。
“好,我知道了!”林志超随即起身,朝着门外走去。
林云初讲道:“志超你说的很有道理,这个沈腾飞当初吹得很厉害,
(本章未完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)
记住手机版网址:m.koudaixs.com